聽榜樣故事 為榜樣點贊 |“時代楷?!薄本┌駱觾?yōu)秀群體 “走進百所高校,、走近百萬大學生”報告會走進中石大
發(fā)布時間:2019-12-17 | 來源:學生工作處 | 作者:韓瑾 | 攝影:孟禹豪 | 瀏覽量:
12月17日上午,“時代楷?!薄本┌駱觾?yōu)秀群體“走進百所高校,、走近百萬大學生”報告會在中石大中油大廈三層報告廳舉辦。北京市委宣傳部精神文明宣教處副調研員寧彤彤,,中石大黨政辦公室,、黨委宣傳部、學生工作處,、團委,、就業(yè)指導中心等職能部門負責人、各學院學生工作負責人及師生代表700余人聆聽了報告,。學校黨委副書記雷玉江主持報告會,。
雷玉江對報告團一行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他表示,,中國石油大學有著優(yōu)良的敬仰英雄,、學習英雄的傳統(tǒng)。“時代楷?!薄本┌駱觾?yōu)秀群體作為首都群眾的先進典型,,以小我之力為首都的和諧文明、生態(tài)宜居作出了突出貢獻,,值得中石大師生學習,。對中石大師生而言,本次活動是一次近距離聽取榜樣故事,、感受榜樣力量的機會。他要求全體在場師生秉承傳統(tǒng),、用心體會,,將報告感受轉化為精神動力,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到實處,。
報告會上,,7位報告團成員分享了他們的先進事跡,引發(fā)陣陣掌聲,,反響熱烈,。
61的“環(huán)保奶奶”賀玉鳳,堅持23年在延慶媯河兩岸義務撿拾垃圾,,單是撿拾廢棄礦泉水瓶就將近30萬個,。從當初的不被理解,,到祖孫三代齊上陣,再到成立“夕陽傳遞”環(huán)保志愿服務隊,,帶動大家一起保護綠水青山,。她自信地說:“別人丟掉的是垃圾,我撿起的是美德呀,!”
“十必訪兩公開”,,“用勤補拙、用愛服務”這些都是朝陽區(qū)呼家樓街道呼家樓北社區(qū)黨委書記殷金鳳18年積累的寶貴經驗,。她引導居民參與社區(qū)治理,,把怨氣多、矛盾多,、牢騷多的呼北社區(qū),,建設成弱勢群體有人幫、矛盾家庭有人解,、難事解決有機制的“三有”和諧社區(qū),、全國文明單位。
密云小伙張博研在母親患癌后,,為了給母親籌集藥款,,毅然賣掉北京唯一住房。他說:“我不要房子,,我要我媽,!”15年的時間,他不僅用孝心幫助母親挺過抗癌危險期,,也成長為國家一級播音員,,用聲音繼續(xù)講述孝老愛親的故事,將愛的傳遞進行到底,。
夏虹作為一名公益人,,年幼時失去了雙臂,但是她卻用雙腳頑強地繼續(xù)和命運賽跑,。她不僅學會了用腳生活,,還學會了用腳剪紙,并用這個絕技折服APEC“太太團”,,她說自己的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北京大爺金大鈞,從剛開始對大掃除活動有看法,,到被“北京榜樣”梁萍熱心社區(qū)公益事跡觸動,,熱心擔當的“局氣”勁兒讓他做起了胡同清理的帶頭人。如今的他被稱作“胡同里的小蜜蜂”,把藏污納垢的臟亂差典型變成了“口袋花園”,。
“三鐵娘子”劉玉坤,,講述了她成為我國第一代殘疾人田徑運動員,6次打破殘奧會打破世界紀錄,,奪取22枚金牌為國爭光的故事,。在退役后她又投身志愿服務,創(chuàng)建“劉玉坤志愿服務隊”助力冬奧,,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繼續(xù)讓五星紅旗在奧運賽場飄揚,。
白泰華作為“北京榜樣”的鐵桿粉絲,連續(xù)5年研讀學習榜樣事跡,。不僅通過禮讓斑馬線,、自覺保護環(huán)境等身邊小事學習“北京榜樣”,還通過各種方式號召大家向“北京榜樣”看齊,,人人爭做榜樣,!
報告會結束后,學生代表向宣講團成員獻上了鮮花,,表達了中石大師生對北京榜樣的敬意,。
此次宣講在師生中引起了強烈反響,師生們在報告會上為報告團成員的無私付出,、博愛精神和無悔奉獻所打動,。
機械與儲運工程學院輔導員周小龍說,北京榜樣大都來自基層,,他們的事跡告訴我們,,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他人、為集體,、為社會多做一些事“不吃虧”,!在細處和小事上依舊可以譜寫不凡的一生?;瘜W工程與環(huán)境學院研究生梅馨元聽完報告后,,十分感動。她說,,今天的報告讓她真實感受到作為北京高校學子,,有責任讓首都變得更加溫暖。要從他們的事跡中汲取精神養(yǎng)分,、從他們的人格中感悟道德力量。新能源與材料學院本科生劉付晨聽完報告后說,,通過今天的報告看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生活中是如何體現的,,原來就像“空氣”一樣滋潤著我們的精神和物質生活,要為北京榜樣點贊。
此次“時代楷?!薄本┌駱觾?yōu)秀群體“走進百所高校,、走近百萬大學生”報告會由北京市委宣傳部、首都精神文明辦,、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和北京市講師團聯合主辦,。中石大按照教育部《關于組織開展“奮斗的我 最美的國”新時代先進人物進校園工作的通知》要求,結合新生引航工程,,邀請報告團一行來校進行專場報告,。報告會進一步深化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激勵師生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統(tǒng)一起來,,用實際行動做時代新人,、樹時代新風。
(編輯 丁遠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