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當思政課變成“思政聯盟” “大思政課”這樣上更有效
發(fā)布時間:2021-07-20 | 來源:光明日報 | 瀏覽量:
思政課成了高校的“熱門課”
記者: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舉措,。教育部去年6月發(fā)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學科專業(yè)全面推進,,并先后發(fā)布了多批課程思政示范項目,。近年來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總體成效如何,?
中國農業(yè)大學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曹志軍:中國農大始終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以培養(yǎng)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為使命擔當,,不斷深化課程思政創(chuàng)新改革,。學校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領導小組,黨政齊抓共管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聯動全校各部門,,凝聚三全育人共識;還充分發(fā)揮教師黨支部的戰(zhàn)斗堡壘作用,,推動黨建與教書育人工作的“雙融合,、雙促進”,營造“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重育人”的良好氛圍,。
2017年,學校率先設立“專業(yè)課發(fā)揮思政功能”教改專項,,截至目前共立項支持218門本科生專業(yè)課程,、70門研究生專業(yè)課程,總結和探索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yè)課建設的好做法,、好經驗,。2020年在全國高校中率先啟動并完成了全部2300余門本科課程的育人大綱編制工作,有效地將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zhàn)場”,、課堂教學“主渠道”三要素連接起來。當年打造全國首門高品質在線開放課程“大國三農”,,以課程呈現我國三農領域的“四個自信”,。課程上線以來,共64所高校引進,,累計選課人數1.1萬人,,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的累計點擊量突破210萬,成為學校一張兼具特色與影響力的教育名片,。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務處處長李莉文:2019年,,《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版本進高校、進教材,、進課堂試點工作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啟動,。如今,“三進”已覆蓋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在目前已進行招生的63個語種中,,“三進”實現全面覆蓋;在尚未招生的專業(yè)中,,合計已有21個語種分別通過開設三外的形式,,深入推進“三進”工作。以2020年度春季學期為例,,“三進”工作覆蓋的本科外語專業(yè)課程門數為511門,,授課教師數為380人,參與學習的本科生為15123人次,;研究生外語專業(yè)課程門數為354門,,授課教師數達235人,,參與學習的研究生為3625人次。另外,,學校通過“三進”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方式,,覆蓋全校所有專業(yè)的本科生,參與學習的學生數為5727人次,。2020年3月,,共有84項本科項目和14項研究生課程教改項目獲得立項,全面覆蓋校內各教學單位和科研院所,。
為有效提升教師課程思政建設的本領,,“三進”師資培訓也在扎實推進,通過開展定期的典型經驗交流,、現場教學觀摩,、教師教學培訓等活動,強化教師育人意識,。2020年12月30日,,北外與新疆大學、西藏民族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qū)和大理大學共同舉辦課程思政交流會,,專門成立了“同心圓虛擬教研室”,共繪育人同心圓,。
近日,,衡陽師范學院開展暑期“三下鄉(xiāng)”活動,學黨史的同時開展宣傳幫扶工作,。
近日,,湖南理工學院舉行2021年課程思政教學比賽,旨在促使教師進一步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而行,。
用專業(yè)講“思政”更入腦入心
記者:《綱要》提出,專業(yè)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要深入梳理專業(yè)課教學內容,,結合不同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在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專業(yè)課程教育方面,,各校有無值得借鑒的做法?
北京理工大學教務部副部長肖烜:工科優(yōu)勢高校如何做課程思政,北理工有些探索,。我們堅持“用北理故事講中國故事,,用北理人物講榜樣力量,,用北理精神講使命擔當”,。學校基于兵器類,、機械類,、材料類等特色優(yōu)勢學科,傳承“獻身國防,、為國鑄劍”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重點打造了一批由“老中青三代人”講授的課程思政示范課,逐步在所有學科專業(yè)推進落實,,著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學校“流體傳動及控制基礎”“溝通的力量”“工程倫理”“新能源車輛原理與應用技術”等四門課程入選首批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課。專業(yè)核心課“流體傳動及控制基礎”在授課過程中主要從講好北理工服務國防的“紅色故事”,、用好代代傳承的“紅色教具”,、植入家國情懷的“紅色基因”三個方面開展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精品素質課“溝通的力量”本著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對工科人才培養(yǎng)必需的“溝通”素質要求,,以信息技術為工具,,以課程思政為方法,以內容建設為抓手,,提出了“育心明德,、道術相濟”的溝通課程思政建設目標,在全國高校管理學科中率先建構了專業(yè)課程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內容體系,。
中央音樂學院教務處處長湯瓊:作為藝術院校,,中央音樂學院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及文藝方針,舉全校之力為國家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藝術人才,。學校發(fā)揮專業(yè)優(yōu)勢,,打造“立德樹人、美育啟智”音樂黨課和“網絡音樂微黨課”品牌,。音樂黨課以邊講邊演的方式回顧中國革命歷程,,謳歌新時代,強化經典音樂的育人功能,?!熬W絡音樂微黨課”深入挖掘音樂中的“紅色基因”,結合新媒體技術,,將黨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打造了“經典鑄魂”和“時代放歌”兩套視頻黨課。
聲歌系結合自身專業(yè)特點,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在日常教學和學術研究中對中國聲樂作品高度重視,,選取經典紅色曲目,如《祖國我的最愛》《共和國之戀》《我愛你中國》《那就是我》《祖國慈祥的母親》《我愛這土地》等等,,教學的過程中,,在對學生的聲臺形表進行指導以外,同時注重引導學生感知作品中表達的愛國主義思想,,向學生講述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故事,使學生可以切身感受到作品所表達的情懷,,并將之詮釋出來,,使學生的思政水平和專業(yè)水平共同提高。民樂系積極探索將專業(yè)教育融入思想引領,,采用講演結合的方式,,選擇具有愛國主義、家國情懷的經典民樂作品,,在課堂中結合作品背景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如二胡曲《長城隨想》謳歌了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和光輝燦爛的歷史,暢想了中華民族美好的未來,,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歌頌祖國年輕一代的革命精神和共產主義精神,。用中國樂器演繹并傳授有溫度的藝術作品,堅定文化自信,,傳承民族經典,。
中央民族大學教務處處長馮金朝:作為一所民族院校,中央民族大學構建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六觀”塑造為核心,,思政教育與專業(yè)教育有機融合,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的“三全”育人新格局,。積極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打造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為核心的“1+4”特色思政課程體系和“書香民大”文化育人通識教育特色品牌,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和“四個共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系列思政課程,,為民族高校課程思政通識教育提供示范和樣板,。
此外,中央民大還構建了與思政課堂無縫銜接的大學生社會實踐體系,,編創(chuàng)打造“民族韻律操”“我從延安來”“錦繡中華,、魅麗民大——中國民族文化走出去”等主題實踐和文化活動品牌,形成了思政教育既有人文情懷又有生動實踐的新局面,。
知行合一,,在社會實踐中加深對思政課的理解
記者:《綱要》提出,社會實踐類課程,要注重教育和引導學生弘揚勞動精神,,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扎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在實踐中增長智慧才干,,在艱苦奮斗中錘煉意志品質,。課程思政建設應如何將“知”與“行”相統一,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國情,、社情,,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中國人民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李向前:中國人民大學實施“讀懂中國”青年教師社會調研計劃,;不斷推動“田野課堂”建設,讓師生把學問做在祖國大地上,。建設“千人百村”“街巷中國”特色國情調查實踐平臺,,引導師生關注社會治理、關心基層社會,、關懷民生保障,。
學校“社會學概論”和“國際金融”兩門本科課程,入選教育部首批課程思政示范課程,。
“社會學概論”注重打造教學方法,、理念創(chuàng)新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高水平科研成果支撐與高質量課程教學相結合,;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探索“田野+課堂”教學模式;理論自覺導向與社會運行論為主線相結合的“四結合課程思政育人特色”,?!皣H金融”注重“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教師堅持建設本土優(yōu)質教材,,及時融入來自中國金融開放實踐和參與全球金融治理的經驗總結和理論發(fā)展。課堂教學注重在知識傳授中講好“中國經驗”,,以研究性學習引導學生將個人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國家發(fā)展相結合。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和多種形式課外指導,,帶領學生在專業(yè)領域“讀懂中國”,。
延安大學教務處副處長董慶來:延安大學以延安精神為抓手,充分利用紅色文化,、黨史資源優(yōu)勢,,將延安精神、黨史故事、校史校情,、時事新聞和優(yōu)秀校友,、行業(yè)先鋒、英雄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融入專業(yè)教學,,滋養(yǎng)初心,、淬煉靈魂,筑牢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培養(yǎng)大學生社會擔當與使命意識,,傳承紅色基因,賡續(xù)延安精神血脈,。學校引導教師根據專業(yè),、課程的特點來挖掘思政元素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利用延安紅色資源開展課程實踐,,讓學生深入紅色革命舊址現場開展體驗教學以資政育人項目形式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調查活動,,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副書記蘇海江:“下鄉(xiāng)寫生,、藝術考察與社會實踐課程”是我校傳統特色實踐課程,,利用外出寫生,藝術考察和社會實踐課程走出課堂,,走向自然,,融入社會,在傳統文化中汲取民族精華,,尋找創(chuàng)作源泉,,樹立文化自信,從而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傳統和當代文化的理解,,創(chuàng)作出更多與時代和祖國有關的創(chuàng)作和設計作品,。此外,我們還打造了“寫生路上的思政課”和“筆墨與時代——學生作品作業(yè)展”“我的祖輩與我的祖國”主題教學等品牌金課,,通過這些改革引導學生參與到課程教學全過程之中,,深入到歷史情境和現實場域之中,激發(fā)大學生的問題意識和主體意識,,培養(yǎng)家國情懷,,拓展思想格局,強化使命擔當意識,。
詳情見鏈接:https://share.gmw.cn/news/2021-07/20/content_35006525.htm
(編輯 李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