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與文學啟蒙
發(fā)布時間:2007-08-22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李冰 | 瀏覽量:
發(fā)布時間:2007-08-22 07:48
縱觀時下孩子們閱讀的讀本,,不難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是教材形態(tài),、知識形態(tài)的,。但離開情感的滲透、驅動和紐帶作用,,道德知識傳授往往大大折扣,導致教育低效,、無效甚至反效的后果,。因此,文學啟蒙就成為一種可資借鑒的策略,。
說到文學啟蒙,,有兩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可以給我們深刻的啟示。一是我國二十世紀國民性改造中的文學啟蒙思潮,。一是美國的法律與文學運動,。國民性改造可以說是一個全民性的新道德教育運動。它的文學啟蒙主張得益于歐美各國社會變革的啟示,。嚴復說:“且聞歐,、美、東瀛,,其開化之出,,往往得小說之助,。”近現(xiàn)代思想家,、文學家普遍看重小說等文學形式在改造國民性中的重要作用,,他們把文學看做是左右人們思想的利器,促進民智開化的要津,,足見他們對文學在國民性改造中重要作用的認識,。美國的文學與法律運動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主要在美國法學院發(fā)展起來的法學運動,它有四個分支,,也即作為文學的法律,,文學中的法律,有關文學的法律,,以及通過文學的法律,。這些看上去與教育并無直接關系,但其中第一,、二,、四個分支其實對于道德教育(包括法律教育)還是能提供很大啟示的。受這一運動影響的中國學者蘇力在《法律與文學》一書中談到他從事這一研究的意義時曾指出,,法律與文學的結合為擺脫中國人不太習慣的抽象思維提供了一種可能,,它幫助人們從具體真實的故事情境中理解法律的一般問題,培養(yǎng)對于真實世界,、真人真事的敏感,,增強綜合、均衡,、具體思考和回答問題的能力,,同時,這種結合還可以克服現(xiàn)行功利主義盛行的法律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嚴重缺失,。這雖然主要是就法律學術研究和大學法律教育而言的,,但實際上對于整個道德教育都有普遍意義。
為什么文學在國民性的改造,、在道德心的啟蒙中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我覺得,這個問題并不能單純從教育策略的角度來加以考察,。文學啟蒙乃是一種重要的理念,。首先,它是一種大眾主義的道德教育主張,。道德教育在于喚醒所有人的道德良知,,絕不可能走精英主義的路徑,而對于正在成長中的兒童乃至所有蒙昧待啟的人而言,,淺顯易懂的文學形式足以“支配人道,,左右群治”,,具有幫助人們實現(xiàn)道德意識形成或轉換的普遍有效性,因此,,現(xiàn)代思想家,、文學家正是抱著“正人心,維風俗”的動機,,期待“大眾化的文學更富有極大的責任”,。其次,它是一種審美化的道德教育理念,。中國古人早就提出“盡善盡美”,、“美善相樂”等德性教育主張,“詩教”等文學道德教化可以說是我國源遠流長的一種德育文化模式,,近現(xiàn)代的文學啟蒙思潮更是強調文學“動人心速,,入人心深,住人心久,,一經(jīng)被他感化了,登時現(xiàn)于行事”的特殊功效,。以今之所見,,文學啟蒙可以說是全方位涵蓋了形象感受、認知感悟,、情操感染和行為感召諸方面的作用了,。
正是基于這樣的啟示和認識,我們對于道德閱讀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就以精心遴選廣為傳誦的文學經(jīng)典作品為主,。它以美為突破口,以情感為紐帶,,以作品反映的波瀾壯闊的歷史與現(xiàn)實生活為源泉,,引發(fā)閱讀興趣,啟迪理性思考,,呼喚公民意識,,培育公共精神,以提高公民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根據(jù)我們對于兒童在未來公民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必備美德素養(yǎng)的認識,,這一道德文學讀本被分為五編,分別涉及個人,、家庭,、社會、國家和世界諸領域,,每編都以一篇著名詩文為題,,如“為我唱首歌吧”,、“家,甜蜜的家”,、“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有一個夢想”,、“萬國之上猶有人類在”,,所選作品的排列有一定的邏輯順序和難易梯度,但由于選編的是不同于教材知識形態(tài)的文學作品,,閱讀就可以隨意改變順序,,跨越年齡界限,并可以反復閱讀常讀常新,。它可以幫助孩子們從中獲得貝內特先生所說的那種沁人心脾,、歷久彌新的“道德文字”。作品內容除充分吸納那些反映傳統(tǒng)美德(如同情,、勇氣,、誠實、忠誠,、神圣等)的經(jīng)典作品外,,力圖兼具鮮明的傳統(tǒng)特色、中國特色和時代特色,。通過這種文學啟蒙,,可以幫助兒童走向人性善,形成積極的人生價值觀,。(作者單位:中央教科所深圳南山附屬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