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公信力為何下降?
發(fā)布時間:2007-11-14 | 來源:中國青年報2007-11-14 | 作者:陳平原 | 瀏覽量:
前兩年剛去世的法國思想家德里達說過:“大學存在于它企圖思考的世界之中”,應當承擔起責任,,組織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抵抗––“抵抗一切(對大學)的重占企圖,抵抗一切其他形式的主權形態(tài)”,。這說來容易,實際上卻很難做到,。作為大學教授,,你乃“體制中人”,能深刻地自我反省嗎,?尤其在當代中國,,談論大學改革,涉及理想與現(xiàn)實,、中國與西方,、制度與精神、個人與國家等,,遠不只是制訂若干“操作手冊”那么簡單,。
世人引用蘇軾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時,,多從進取的角度,,強調自家確有所得。我則傾向于保守––即便有所見,,也必定會遮蔽事情的另一面,。這里牽涉的,不僅僅是思想立場,,還有趣味,、修養(yǎng)等。有些盲點容易意識到,,有些則很難超越––比如緣于“學科”的偏見,。
現(xiàn)在大家都談大學,真的是“眾聲喧嘩”,;我的思路很明確,,首先追問是誰在說、說什么,、說給誰聽,。校長、教授,、學生,、家長、文化記者,、教育學家,、政府官員等,各有各的教育理念,,各有各心目中“理想的大學”,。這種職業(yè)、學科,、方法,、文體等的差異,直接影響我們談論大學的視野與姿態(tài),。我很坦然,,事先聲明:這是一個大學教授(不是政府官員)、人文學者(不是經濟學家),,從“文化的觀點”(不是“經濟的觀點”或“政治的觀點”)來談論作為一種組織形式的“大學”,。
這里所說的“文化的觀點”,是借鑒美國學者伯頓·克拉克主編的《高等教育新論––多學科的研究》的思路,。不是孤膽英雄包打天下,,而是集合八個不同學科的學者,從歷史的觀點,、政治的觀點,、經濟的觀點、組織的觀點,、地位的分析,、文化的觀點、大學的科學活動,、政策的觀點等來談論現(xiàn)代大學,。作者認為:“這八種想象和研究高等教育系統(tǒng)的方法,使我們更好地了解高等教育系統(tǒng)是怎樣運轉的,,為什么這樣運轉,,它們怎樣和為什么與社會的某些其他部門聯(lián)系起來?!?SPAN lang=EN-US>
美國密歇根大學原校長詹姆斯·杜德斯達在其所撰《21世紀的大學》中稱:“大學作為我們的文明中的一個社會機構保持了其輝煌而持久的地位,。在一千多年中,大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堅守人與傳承者,,曾經改變了它所在的社會,,甚至成為變革中的巨大力量?!边^去如此,,將來也不例外––為了達成此偉大的目標,,“我們需要在大學的內部進行更深層次的反思和更大的努力”??墒?,“更深層次的反思”,我們做得到嗎,?大學有自身的利益,,其繼承傳統(tǒng)與生產知識,并非絕無私心,?;蛳萑敕爆嵉娜粘J聞眨蛱怀鲶w制圍城,,我們能認真審視已成“龐然大物”的大學嗎,?有民間辛辣的譏諷(“這年頭,教授搖唇鼓舌,,四處賺錢,,越來越像商人;商人現(xiàn)身講壇,,著書立說,,越來越像教授”),有官員機智的辯解(中國教育的成績和缺點,,是“十個指頭和一個指頭”的關系),,也有不著邊際的表揚或謾罵??偟内厔菔牵捍髮W的公信力在下降,,所謂的“師道尊嚴”,也正迅速淪喪,。
作為人文學者,,我希望以建設者的姿態(tài)、批判性的眼光,,來“直面慘淡的人生”,,談論中國大學迫在眉睫的五個問題。
一,、調整“大躍進”心態(tài)
去年年底,,我曾撰文,答《國際先驅報》記者問,,引馬玉濤的成名曲《馬兒啊,,你慢些走》作為標題。可惜文章發(fā)表時,,被裁成好幾段,,穿插進各種問答中。為何需要“慢些走”,,并非像那歌里唱的,,“要把這迷人的壯麗的景色看個夠”,而是擔心跑得太快,,步伐不穩(wěn),那樣會摔跤的,。暫時停下來,,或者放慢腳步,是為了更好地思考,、反省,、調整步伐。
辦大學和辦企業(yè)不一樣,,不可能立竿見影,。人們常說“百年樹人”,辦學要有長遠的眼光,。都想今年投錢,,明年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