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揭秘國慶群眾游行鏡頭外的石大故事
發(fā)布時間:2019-10-03 | | 瀏覽量:
10月1日上午,,天安門廣場舉行盛大的群眾游行,隆重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1032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師生和1200名北京市國資委、市委農(nóng)工委的代表共同組成群眾游行8號方陣“艱苦奮斗”方陣,,踏著《社會主義好》的歡快旋律走過天安門廣場,展現(xiàn)了新中國從一窮二白中艱難走來,、在砥礪奮進中拼搏成長的壯志豪情,。
這一刻,對石大人來說,,是以實際行動向祖國“獻禮”的榮耀時刻,,更是又一次以優(yōu)異答卷向國家“復命”的歷史時刻。
從6月到10月的118天,,從石大到天安門的42公里,,我們跨越時間和空間,揭秘那些8號方陣鏡頭外不曾被“看見”的故事,,重溫國慶群眾游行鏡頭外那些難忘的瞬間,。
作為8號方陣的主責單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不僅是國慶群眾游行環(huán)節(jié)的參與者,,更是8號方陣的具體組織方,。為了這一刻,,無數(shù)石大人“秘密”籌劃了近4個月。
自接到上級任務以來,,學校黨委高度重視,,把方陣組織工作作為學校必須要凝心聚力、全力以赴完成好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進行統(tǒng)一部署安排,。在歷時近4個月的籌備工作中,,8號方陣按照中央和上級要求,組織動員各方面力量,,積極推進各項籌備工作,。學校成立了國慶70周年群眾游行工作領導小組,黨委書記山紅紅,、校長張來斌分別擔任組長和副組長,全體校領導為成員,,下設工作小組和7個專項工作組,,同時建立了與成員單位的工作協(xié)同機制。在學校黨委的直接領導下,,訓練工作有序推進,。
在暑期訓練期間,方陣總隊長山紅紅多次到訓練現(xiàn)場看望,、慰問參訓師生,,號召大家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日常訓練,以出色的成績向祖國獻禮,。方陣常務副總隊長,,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韓尚峰堅持每天到訓練場具體指導工作,,為師生群眾加油鼓勁,。
鏡頭里,看得見的是“艱苦奮斗”的方陣標語,;鏡頭外,,看不見的是方陣成員對“艱苦奮斗”精神的傳承。從無需動員的踴躍報名,,到無畏風雨的全程訓練,,自始至終,石大師生以心愛國,、以行報國,、全力以赴,不畏重重困難,、不顧烈日驕陽,,向祖國,、向人民、向石大,、向自己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本該睡眼朦朧的凌晨,他們的眼睛閃閃發(fā)光,;本該疲憊不堪的拉練,,他們以樂觀感染隊友;本該寒意入骨的深夜,,他們用熱情溫暖全場,。“輕傷不下火線”“流血流汗不流淚”,石大人用意志演繹著8號方陣標語,,用行動踐行著“實事求是,、艱苦奮斗”的石大校風。
鏡頭里,,看得見的是自由,、生動、歡愉,、活潑的行進場景,;鏡頭外,看不見的是為了這短暫的81秒,,72天里上百小時的訓練,。8號方陣長45米,寬50.4米,,人員間距前后1米,,左右0.9米,人車間距前后4米,,左右3米,。
為了精確、精準,,“精心打磨,、反復修改”訓練方案,對為期2個多月的訓練日程進行“全流程”推演20余次,,為學校師生和各界群眾制定了詳細到每天的日程安排,,確保訓練工作萬無一失。
為了練就協(xié)調一致的步幅步速,,一回又一回在紅旗操場從南走到北,、從北走到南;為了表達豐富充沛的情感,一次又一次練習揮手擺臂,、表情管理,;為了做到快速集結和疏散,起早貪黑體能拉練環(huán)繞濱河公園50公里,;為了有效應對突發(fā)狀況,,頭頂烈日應急演練模擬各種場景12項;為了達到理想的整體效果,,徹夜不眠參與驗收和彩排預演7次,。
鏡頭里,看得見的是游行時寫在臉上的愛國情和自豪感,;鏡頭外,,看不見的是訓練間刻進心中的榮譽感和使命感。以思想引領為導向,、以育人為目標,,為群眾游行工作注入時代元素;成立臨時黨委,,組建10個臨時黨支部,,將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貫穿訓練全過程,激發(fā)愛國情感,,凝聚奮進力量。
主題征文,、海報評比,,把“愛國”訴諸筆端;主題演講,、拉歌比賽,,把“愛國”掛在嘴邊;聆聽黨課,、學習強國,,把“愛國”學進心里。一次次評比評優(yōu),,流動紅旗花落誰家,,訓練場上分高下;一句句溫馨祝福,,集體生日拉近了我和你的距離,,更拉近了我與祖國的距離。不到3個月的訓練,,成為參訓同學終生難忘的一門愛國主義“思政大課”,。
鏡頭里,看得見的是方陣內兩千人的笑容;鏡頭外,,看不見的是方陣外無數(shù)人的汗水,。學校各相關部門整合資源、全力投入,,強化聯(lián)動,、精心安排,全時段在崗,,全過程做好保障工作,。
訓練場上,最不起眼的地貼標識,;學活樓下,,有序發(fā)放的訓練物資;餐廳窗口,,可口營養(yǎng)的三餐菜肴,;集結區(qū)內,來回流轉的大巴車輛,;外出途中,,隨時都在的醫(yī)療保障;隨時隨地,,用鏡頭記錄全程的宣傳團隊,。辛勤勞作、默默無聞的他們,,更是國慶群眾游行圓滿完成的“功臣”,!
鏡頭里,看得見的是那一刻的高光閃亮,;鏡頭外,,看不見的是百日的低調錘煉。但無論看得見,、看不見,,無論鏡頭里、鏡頭外,,都是故事的主人公,,都是見證歷史、成就歷史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