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故事 | 李根生院士團隊:在大地深處耕耘夢想
發(fā)布時間:2022-02-18 | 來源:黨委教師工作部 | 瀏覽量:
“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這是對歷史經驗的總結,,是著眼現(xiàn)實的洞察,,更是面向未來的昭示,。
為了端牢能源飯碗,,一代代中石大人篳路藍縷,、艱苦奮斗,。在沒有硝煙的能源科技領域,,有這樣一支團隊,,他們敢為人先、勇立潮頭,,掀起了一場又一場鉆井革命,;他們善于發(fā)現(xiàn)、不斷創(chuàng)新,,實現(xiàn)了一次又一次自我超越,。他們堪稱鉆井和完井科教領域“夢之隊”!
一門雙院士,,嚴師育才俊
1955年,,高壓水射流鉆井與完井創(chuàng)新團隊創(chuàng)始人沈忠厚院士來到北京石油學院,他扎根鉆井科研和教學一線,,把畢生精力奉獻給了推動國家能源事業(yè)發(fā)展,。上世紀60年代,,外國人發(fā)現(xiàn)了水射流理論,偶然機緣下,,沈忠厚聽說國外用水流切割金屬,,不僅速度快且切口十分整齊。他馬上意識到,,如果把水射流技術應用到石油鉆井上,,加快破巖速度,就能大大提高鉆進效率,。把這個想法變成現(xiàn)實,,沈忠厚帶領學生一起攻關,這條自主探索之路,,一走就是20年,,終于在1986年自主研發(fā)出新型鉆頭“加長噴嘴牙輪鉆頭”,突破了石油鉆井歷史性的難題,。新型鉆頭大大延長了使用壽命,,并將鉆速提高了30%,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八畵羰さ鼗穑螢r膽為人民”,,他被譽為“水射流鉆頭之父”,。
圣人不利己,憂濟在元元,。沈忠厚院士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批能源科技人才,,其中包括2015年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李根生。李根生1979年從安徽考進華東石油學院,,家鄉(xiāng)仙寓山的空靈飄逸涵育了他的純粹寧靜,,秋浦河的奔流不息滋養(yǎng)了他的柔和堅韌。在沈忠厚老師的指導和影響下,,李根生此后近30年一直專注于水射流油氣鉆井和完井工程理論與技術研究,,先后獲得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2年國家技術發(fā)明二等獎,。他成功申請了全國鉆井行業(yè)第一個“973計劃”,、地熱領域首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和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牽頭入選了教育部第二批“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近年來更是主持制訂國家油氣領域戰(zhàn)略咨詢與規(guī)劃,,為國家油氣長遠發(fā)展建言獻策。
在兩代掌舵人帶動下,,高壓水射流鉆井與完井創(chuàng)新團隊形成了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究成果,。團隊秉承“立德樹人、格物致知”的育人理念,,不僅創(chuàng)造了“一門兩院士”的佳話,,還培育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和優(yōu)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各3人,長江學者,、萬人計劃和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學家各1人等,,形成了獨特的“鉆井現(xiàn)象”人才梯隊。
師道傳承,,是初心更需匠心
人才輩出的背后,,映照著師道傳承的初心,傳遞著夢想接力的薪火,。
在李根生院士看來,,教師職業(yè)的幸福感、成就感來源于優(yōu)秀的教學質量,、可喜的科研成果,,更來自于學生的成長進步。而他本人,,自1983年師從沈院士,,在做事與為人上就深受老師影響。李院士清楚地記得,,在老師59歲那年,,為了開好水射流的國際會議,二人一起前往徐州在中國礦業(yè)大學專門參加一個月的英語集訓,。他和一幫年輕人一起學習單詞,、練習口語和聽力,從未有絲毫懈怠,。1991年,,在沈老師63歲的時候,他們二人又同去日本東北大學訪問工作半年,,老師對工作的全神貫注讓日本同行十分敬服,。當年的“五一”假期,合作方組織活動邀請大家去海邊游玩,,沈老師為了趕一個論文報告,,婉言謝絕了盛情。他們出訪的半年,,基本是在辦公室和實驗室當中度過的,,沈老師的務實、勤勉和堅持成為團隊精神傳承的精髓,。
在老師的言傳身教之下,,青年教師李根生迅速成長,。他從實驗裝置開始做起,通過畫圖,、加工,、組裝調配等基礎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動手能力,、設計能力基礎,。因出色的工作成績,1991年被學校破格晉升副教授,,1994 年再度破格晉升教授,。
李根生老師常和學生說,“謀劃行動要超前,,干事創(chuàng)業(yè)不能等,,統(tǒng)籌落實要到位,最后關鍵看結果”,,要大家以“超一流的思想和規(guī)劃,、超一流的執(zhí)行和落實”不斷前行。他指導研究生,,從入學開始就跟他們探討交流“人生積分”,,“你為什么不竭盡全力”、“做人做事做學問123”等,,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良品德和嚴謹學風,。團隊定期組織周末沙龍、專題研討,、月度匯報等多種形式的學術交流,。他主編了國內首個《完井工程》本科生教材,形成了以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的完井工程教學體系,,并將國際交流引入課程教學,,擴寬了學生視野,他負責的《完井工程》本科教學團隊被評為校優(yōu)秀教學團隊,。
李老師在學術上造詣深厚,,在生活上無微不至關心學生。2004年,,團隊成員黃中偉老師來到北京工作,,初來乍到,李老師和愛人侯慧珍老師已經幫他購置好了一應俱全的生活用品,,讓他能夠安心投入學習和工作,;2008年,還是學生的宋先知赴美國攻讀聯(lián)合培養(yǎng)博士之前,李老師注意到他沒有一套西裝,,就和侯老師抽空帶著他買了一套雅戈爾西裝,,宋老師一直穿到現(xiàn)在。李老師性格溫和,、平易寬厚,,他幾乎從未對學生發(fā)過火,從不急躁地呵斥學生,,遇到學生不對的地方,他也都和風細雨地耐心教導,、談心,,讓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這些點點滴滴,、耳濡目染,,激勵年輕的老師們以實際行動踐行教師教書育人的職責和使命。
科學沒有捷徑,, 要上山不要下海
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重大成果的獲得往往要長達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艱苦努力。為此,,團隊非常注重學生品格的養(yǎng)成,,教導學生要有十年磨一劍的堅韌。
沈忠厚有個論斷是“要上山不要下?!保骸吧仙健本褪且y而上,,勇攀科研高峰;“下?!本褪抢每蒲谐晒\取個人利益,、賺錢。他常說,,無論做什么工作,,要有點“傻”勁、韌勁,,要踏踏實實,,持之以恒。好高騖遠,、投機取巧,、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是不會取得最后成功的,。他還經常教導學生“做學問不能做‘差不多先生’,。”“做事先要學會做人,做不好人也做不成事,?!崩罡蠋熞渤3R择R克思的名言勉勵學生,“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險沿著陡峭山路向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辈还饪蒲腥绱?,做什么事都要瞄準目標、咬定青山不放松,。他們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并把這種做人,、做事的精神和態(tài)度,,傳遞給每一位學生。
科研探索的過程難免艱辛,,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被前方時隱時現(xiàn)的光亮召喚,但要經歷眾多曲折才能達到目的地,。黃中偉曾在零下近三十度,、風雪交加的大慶油田現(xiàn)場壓裂施工,也曾新年時候在9級大風凜冽刺骨的中蒙邊境度過,,還曾在地面溫度60℃的火焰山腳下現(xiàn)場試驗,。有次在四川一口氣井,由于現(xiàn)場技術員看錯了井口內通徑尺寸,,導致工具無法入井,,工期延誤,團隊一行幾人在井上待了一個多星期,,連夜討論解決方案,,終于順利完工,這次超負荷的工作使李根生老師甲狀腺發(fā)炎,,回到北京進行了手術,,手術一周后上午剛拆完線,下午就纏著紗布坐火車到上海參加國家“863項目”匯報,。
一滴水只有匯入大海才會永不干涸
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單位和集體,,尤其是當前科技發(fā)展呈現(xiàn)高度分化基礎上高度綜合的特征,一個人單槍匹馬很難有大作為,。沈老師告訴學生,,一個人只有把自己和集體事業(yè)融合在一起時才最有力量,。李根生老師認為,團隊中老專家經驗豐富,,高瞻遠矚,,觀察力和判斷力強;中年人年富力強,,承上啟下,;青年人精力充沛,思想敏銳,,接受新知識快,。要充分發(fā)揮集體中每個年齡層、每個人的優(yōu)勢,,大家取長補短,,團隊才有戰(zhàn)斗力。
團隊非常注重指導和培養(yǎng)青年數(shù)師,。對于青年教師成長,李院士提出“一少一放二加強”的建議,,一少,,就是少些浮躁的應酬;一放,,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要適當放棄一些短期利益的橫向項目;二加強,,要加強基礎研究,,加強在國內外行業(yè)內的影響。能源事業(yè)發(fā)展有著無限廣闊的前景,,為國家的能源事業(yè)貢獻力量是團隊的宗旨,;萬物并秀而不悖,以共同的目標鼓舞人,,以共同的事業(yè)凝聚人,,是團隊前進的動力;讓實干者有平臺,,讓會干者有獎臺,,是團隊前進的保證,要努力讓每一個作出貢獻的人都能在時代舞臺上閃閃發(fā)光,。
團隊還非常注重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潛能。他們探索出以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為主線的多層次,、多形態(tài)的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國際化視野和前沿學術視角,與美國、英國,、德國等相關領域研究團隊建立了密切的學術聯(lián)系,,推薦多名博士出國聯(lián)合培養(yǎng),已累計培養(yǎng)碩士生,、博士生200余名,。學石油,愛石油,,獻身石油,,一批又一批學子堅定地走向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科研探索要挺立潮頭,、永不止步
多年來,,團隊不斷自我超越,堅持將石油工程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fā)齊頭并進,,在能源科技最前沿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歇,,已形成5個穩(wěn)定的研究方向:空化射流鉆井、噴射壓裂,、人工智能鉆井,、地熱和徑向水平井。
截至目前,,團隊研究成果已在國內外20多個主要油氣田試驗和示范,,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對推動我國油氣鉆完井工程特別是深井鉆井和低滲完井增產的理論發(fā)展和技術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其中,,自主研制的水力噴砂射孔與分段壓裂聯(lián)作專利技術,打破了國外壟斷,,提高了我國在該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團隊在油氣人工智能方面的探索也極具前瞻性,在智能鉆完井領域獲批國內首項重點研發(fā)計劃變革性技術項目,。
少有人知,,干熱巖是潛在的巨大地熱資源和新能源資源。中國地調局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大陸3~10km干熱巖資源總量是我國油氣,、煤炭總資源量的30倍。2021年底,,團隊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干熱巖地熱資源開采機理與方法”啟動,,該項目有望推動我國高溫地熱資源特別是干熱巖的高效低成本開發(fā)進程,有助于加快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和轉型,,助力“雙碳”目標和綠色低碳高質量發(fā)展,。
(編輯 丁遠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