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漲跟跌 國內油價進入該調就調時代,?
——新成品油定價機制的三大看點
新華網北京3月26日電(“新華視點”記者 江國成,、安蓓)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26日宣布,,自27日零時起下調國內汽,、柴油價格,,同時公布了完善后的國內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同原有定價機制相比,,新機制有哪些重大改進之處?對維護石油供應安全,,保障市場供應將發(fā)揮怎樣的作用,?記者采訪了有關部門和能源專家。
跟漲不跟跌,,能在多大程度上得到緩解,?
新機制實施后,能否終結所謂跟漲不跟跌的現(xiàn)象,?
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主要內容,,一是將成品油調價周期由22個工作日縮短至10個工作日;二是取消掛靠國際市場油種平均價格波動4%的調價幅度限制,;三是適當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掛靠的國際市場原油品種,。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說,目前,,我國石油年進口量超過2億噸,。在國際油價每天頻繁波動的情況下,如何更快反映國際市場原油價格變化,,避免國內油價調整過度滯后造成“跟漲不跟跌”的誤解,,向生產者、消費者及時傳遞市場信號,,保障市場供應,,引導合理消費,成為這次改革的重要考量,。
中國石油大學能源戰(zhàn)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震認為,,按照新的定價機制,,成品油價格與國際油價“跟漲不跟跌”的情況“肯定會緩解”,但也不排除如果國際油價在10個工作日內出現(xiàn)劇烈波動或突然漲跌的情況,,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在周期內不會及時跟進,,但“這只是少數(shù)情況”。
王震建議,,消費者要客觀理解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新機制并不會降低國內油價水平。當國際油價下跌的時候,,國內油價會更快地下跌,但如果國際油價上漲,,國內油價上漲的風險也同樣提升,。
能否防范投機,避免油價大起大落,?
根據(jù)現(xiàn)行成品油價格機制,,兩次調價的時間間隔最短在一個月左右。在國際油價變化不大時,,有時調價間隔幾個月,。由于調價間隔較長,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往往滯后于國際市場油價變化,,經營企業(yè)能夠預測到價格調整的時間和幅度,。
王震說,特別是當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大幅上漲時,,中間商和終端用戶便大量采購囤積,,造成市場需求旺盛的假象,推動價格上漲,;調價措施出臺后,,社會經銷商集中出貨,造成短時間內市場供大于求,,價格不升反降,,與市場供求變化脫節(jié)。這種無風險套利行為,,不僅給投機者帶來不合理收益,,而且人為制造短缺,加劇了市場波動,。
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周大地表示,,從2009年開始我國執(zhí)行現(xiàn)行成品油價格機制后,國內國際油價掛鉤更為緊密,,但國內油價的確漲多降少,,“所以每次調價也有很多人都不太理解”。現(xiàn)行定價機制的確不太適用于當前市場經濟狀態(tài),新機制將在提高市場靈活性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由于投機造成的價格大起大落,,使國內成品油的價格更能反映市場的變化。
此次發(fā)展改革委還宣布建立特殊情況下的臨時調控機制:如果國內價格總水平出現(xiàn)顯著上漲或發(fā)生重大突發(fā)事件,,以及國際市場油價短時間內出現(xiàn)劇烈波動等特殊情形需對成品油價格進行調控時,,由發(fā)展改革委報請國務院批準后,可以暫停,、延遲調價,,或縮小調價幅度。
完全市場化離我們有多遠,?
王震指出,,新的定價機制使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更為貼近,但還不是完全市場化的價格,。新的定價模式下,,成品油價格漲跌取決于國際原油價格漲跌,從這個意義上說更貼近國際市場的變化,。但我國成品油價格機制市場化改革的最終方向應該是由成品油市場供需來決定市場價格水平,。“這次改革是我國成品油價格向完全市場化過渡的重要一步。”
完善后的定價機制將引導市場參與者理性應對價格波動,,為今后成品油價格完全市場化奠定基礎,。
林伯強說,目前,,我國成品油的生產,、貿易和價格還不具備完全自由化、市場化的條件,。
他說,,我國已成為屈指可數(shù)的石油進口大國。同鐵礦石等大宗商品相比,,石油貿易更具復雜性,。“如果貿然放開原油進口,沒有充分的準備和基礎,,國內大大小小的企業(yè)在國際市場展開無序競爭,,會是怎樣的結局?”
王震建議,,要仔細研究補貼機制,,使補貼僅限于真正需要補貼的群體,比如一些公益性,、本身非盈利狀態(tài)運行的公用服務部門,,以及農林漁等面對油價更為脆弱的部門,。但要仔細研究補貼對象和補貼方式,使補貼能補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
他說,,可以預期的是,調價周期縮短為10個工作日并不是最終目標,。今后國家每年將對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運行情況包括調價周期是否合適等進行評估,,并可再作適當完善。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