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2022年教師節(jié)主題微視頻:此生熱愛是講臺
發(fā)布時間:2022-09-11 | 來源:人民網 | 瀏覽量:
從青絲到白發(fā),,數(shù)十載培桃育李,。有一群人,,用匠心守望初心,,將全部的熱愛奉獻給三尺講臺。每個孩子的健康成長,,都離不開他們的默默付出——他們,,是人民教師,是辛勤的“園丁”,,更是燃燈者,、引路人,、筑夢人。
“我的崗位,,將堅守在三尺講臺旁”
——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林崇德
作為新中國第一位心理學博士,,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林崇德建立完善了我國發(fā)展心理學教材體系,陸續(xù)培養(yǎng)出88名博士,,如今,,全國師范院校心理學學科帶頭人中有一半是他的學生,。
“我1960年進入北京師范大學求學,,迄今已62年。我深深體會到一個人民教師不為過去,、不為現(xiàn)在,,而專為未來的初心與使命?!苯邮懿稍L時,,林崇德深情說道。
從教57年來,,他始終懷揣著“培養(yǎng)出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的教育初心,辛勤耕耘于三尺講臺,,耄耋之年仍活躍在教書育人一線,,譜寫出了宏大的育人篇章。
林崇德曾寫過這樣一首詩:“我的崗位,,將堅守在三尺講臺旁,;我的足跡,卻遍布祖國的四面八方,。我的兩鬢,,會有一天斑白;我的青春,,卻千百倍,、千百倍地延長”。
“想干好一件事,,要有三力:動力,、智力、毅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高鎮(zhèn)同
高鎮(zhèn)同被稱為“永不疲勞的結構疲勞專家”,,是我國飛機結構壽命可靠性評定理論的創(chuàng)建者。他的成果指導著我國殲擊機,、轟炸機等20余個飛機型號數(shù)千架飛機的定壽和延壽工作,,為我國飛機的安全飛行保駕護航,。
1991年便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他,仍然堅持住在約7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迄今為止個人捐助資金超過200萬元,,而自己生活簡樸,一件毛衣穿十幾年,。
“努力使學生超越自己”,,是高鎮(zhèn)同教育事業(yè)的初心所在。從教70年來,,他指導學生逾千人,,培養(yǎng)研究生40余名,這其中有六人當選兩院院士,,在我國結構疲勞乃至整個航空領域里,,桃李滿園。
“中華學子盛世行,,報國圖強創(chuàng)時空,。輔佐黎庶興基業(yè),絢麗多彩慰生平……”而今,,鮐背之年的高鎮(zhèn)同仍時刻心系航空教育的發(fā)展,。他常說,作為一名老師,,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責任,,也是最值得他驕傲的事。
“學生一次次進步,,在人生路上不斷超越自我,,便是我感到最自豪的時刻”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張小龍
中石大的紅旗操場、游泳館和運動場……這些地方都是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張小龍的“講臺”,。
從教38年,,張小龍始終秉承體育教師樸實的信念——教書育人,以體育人,,每一堂體育教學課都讓學生去感受體育的魅力,,每一堂訓練課都讓學生去感受刻苦努力的進取,用體育的火熱光芒照亮學生們發(fā)展的道路,。
“當學生一次次進步,,在人生路上不斷突破自我,這便是我感到最自豪的時刻,?!痹趶埿↓埧磥恚w育項目和體育教學對學生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他提出了“崇尚體育,,健全人格”的中石大體育理念,,引導學生在這個極富挑戰(zhàn)性的體育項目中去鍛煉自己的體魄,錘煉自己的意志,,受到學生們的歡迎,。
“新時代教師的職責,應該是塑造品德,、激發(fā)稟賦,、點亮人生”
——天津大學教授胡繩蓀
上課要求嚴格、課程考試評分極為嚴格,、“弧焊電源”課程“難過”……胡繩蓀因其“嚴”在專業(yè),,而被同學們戲稱為焊接專業(yè)(現(xiàn)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yè))老師中的“四大名捕”之一。
胡繩蓀的嚴格要求,,使學生在其所講授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專業(yè)課程學習中,,不敢有絲毫懈怠,始終以高度認真的狀態(tài)來進行課程的學習,。
胡繩蓀的“嚴”不僅體現(xiàn)在教學要求的嚴格上,同時還體現(xiàn)在治學的嚴謹上,。他對于課程的設計,、課程大綱的制定、教案的編寫,、課程教學PPT的制作等都是親力親為,,不斷更新內容與PPT,嚴謹,、認真對待每一次課程,,只為給學生最好的課堂體驗。
焊花燦碩揚師德,,材情卓犖顯師風,。在40年的從教生涯中,胡繩蓀始終以“拳拳之心為教育,,殷殷之情育英才”踐行自己的“塑造品格,、激發(fā)稟賦、點亮人生”的教育理念,,為國家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焊接專業(yè)的棟梁之材,。
“讓科研真正服務于社會,這是一個科技工作者的良知與使命”
——電子科技大學教授聶在平
電子科技大學教授聶在平是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xié)會會士,,是第一個在應用計算電磁學國際會議上獲得技術卓越獎的中國學者,。他也是把電磁波研究從“天上”引到“地下”,應用于石油測井的探索者,。
科技報國,,矢志不渝,。1981年,聶在平研究生畢業(yè)后就留校任教,。1989年,,在完成了為期兩年的美國訪問學者之旅后,聶在平懷著科技報國的理想,,毅然回到祖國,,回到母校電子科技大學,走上三尺講臺成為一名人民教師,。41載從教時光,,聶在平堅守初心,培養(yǎng)博士生,、碩士生近百人,。
“士兵為祖國守國門,我們要為國家堅守和發(fā)展自己的學科,?!彼f,科技工作者要做的工科科研,,就是要讓科研成為科學與技術之間的橋梁,,讓科研真正服務于社會。這是一個科技工作者的良知與使命,。
電磁輻射與散射的研究水平是衡量國家電子信息技術乃至高科技發(fā)展水平的重要象征,。聶在平以身踐行,為團隊奠定了“科技報國,,服務社會”的奮斗目標,。他的“繼承者”們,也立志讓科研成果真正轉化為國家的工業(yè)實力,,將此理念堅定地代代傳承下去,。
詳情見鏈接:http://edu.people.com.cn/n1/2022/0910/c1006-32523845.html
(編輯 李昕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