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因材施教問題探析
來源:北京教育 |
作者:胡明 俞學明 |
發(fā)布日期:2008-04-29 | 閱讀次數(shù):
次
因材施教作為教育學中的基本原則, 一直為人們所認可, 因此, 問題并不在于教育中是否要實行因材施教, 而在于如何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原則的施行, 關鍵在于教師能夠準確把握教育對象的特點, 明確理解教育目標, 并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當代大學教育中的因材施教的實施, 取決于教師能夠適應新的教育形勢, 根據(jù)當代大學生的新特點, 在兩重教育世界——虛擬世界的網(wǎng)絡教育體系和現(xiàn)實世界的多元教育體系的建構中, 發(fā)揮自己的主導作用, 明確不同教育世界的特色, 進行教育分工和協(xié)作, 形成有效的、能夠?qū)崿F(xiàn)大學教育目標、符合當代世界特點甚至影響到未來世界的因材施教方略。
一、當代大學教育中因材施教原則的定位
因材施教的“材”, 即教育的對象, 可以分為個人和群體。從根本上說, 由于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都擁有與眾不同的個性, 因而, 最好的造就人的教育應該是針對個體的個性化教育。也就是說, 因材施教應該是針對個體的特殊性制定特定的教學計劃、運用特殊的教學方式和手段, 以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這種教學實現(xiàn)方式在一一對應的教育教學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