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zhí)“微言”而明“大義” 武漢大學筑牢核心價值觀微宣傳陣地
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新媒體成為當前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的重要手段。武漢大學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平臺開展“微宣傳”工作,,通過生動的新媒體話語和融媒體形態(tài)接近年輕人,、吸引年輕人,通過潛移默化的核心價值輸送鼓舞年輕人,、引導年輕人,,從而使得“微宣傳”執(zhí)“微言”而明“大義”,達到既能與(網)民同樂,,又能成風化人的效果,,通過強化網絡新媒體建設,夯實核心價值觀微宣傳陣地,。
武漢大學高度重視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建設,,著力打造了一個融合文字和圖片報道、音頻和視頻生產,、H5和動漫制作以及視頻直播的“融媒體”平臺,,吸引超過100萬粉絲關注,平均每天產生超過50萬次點擊閱讀量,。武漢大學新媒體宣傳在全國高校處于領先地位,,連續(xù)三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國教育系統(tǒng)新媒體綜合力十強”,綜合排名全國高校前三,。
一,、凝練“三種話語”,讓“微宣傳”增強核心價值觀的滲透力
話語風格轉變是網絡新媒體接地氣,、通人心的關鍵,,武漢大學在微宣傳中著重凝練“帶著感情真誠地說話”、“憑借知識和數據聰明地說話”和“遵循價值觀在無形中說話”三種話語方式,,通過與年輕人共情,,從而形成共識,,最終達到共鳴,增強了核心價值觀的滲透力,。
“帶著感情真誠地說話”是指微宣傳要把年輕人當作朋友,,避免端架子、板面孔,,力求生動活潑一些,、感性溫情一些、化巨為細一些,,通過平等,、真誠的情感灌注達到與讀者 “共情”。如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曉紅哥”來稱呼李曉紅校長,,能夠有效拉近與青年學生的距離,,也塑造了曉紅校長的親切形象。
“憑借知識和數據聰明地說話”是指微宣傳要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說話,,啟迪智慧,、傳授知識,達到以理服人,,與讀者達成“共識”,。比如就業(yè)報道時,推出《數據派|你的師兄師姐都到哪里去了,?》,,通過大數據分析,詳細介紹各學院畢業(yè)生出國,、讀研,、就業(yè)的具體數據,在真實與自信中引導學生更好地愛校擇業(yè),,報效祖國。
“遵循價值觀在無形中說話”,,是指微宣傳在情感和事實鋪墊的基礎上,,讓主流價值觀在無形中發(fā)揮引導作者用,與讀者達到“共鳴”,。比如在清明節(jié)時,,推出《珞珈時光機|如果周總理重回武大……》,通過虛擬穿越歷史的時光機,,再現了周恩來,、郭沫若、李四光,、張之洞等先賢前輩在武漢大學為民族復興而奮斗的生動場景,,在無聲和無形中倡導年輕人回顧武大愛國傳統(tǒng),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新媒體還常年設置“點贊身邊好人”互動話題,,號召同學們將受到他人幫助的小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發(fā)到微博上來,,接受網友的點贊,在全校營造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氛圍,。
二,、積極回應輿情熱點,讓“微宣傳”增強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力
突發(fā)事件引起的輿情熱點是“民間輿論”和“主流輿論”的博弈場,,也是主流價值引導力的試金石,。我校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傳播力優(yōu)勢,利用新媒體進行輿論引導和危機應對,,在重大事件發(fā)生時,,第一時間進行議題設置、首發(fā)權威信息,,積極開展正向輿論引導工作,,變被動為主動,增強核心價值引導力,。
2014年,,學校的學分制收費改革一度被學生誤解而引發(fā)輿情,宣傳部在第一時間開通微博“官方回應”話題,,跟蹤推出十余篇微博,,陳述事實進展,回應學生“吐槽”,,對學校改革政策進行清楚“圖”說,,為廣大同學釋疑解惑,再加上學校有力的改進措施,,廣大同學的不滿情緒不僅很快得到紓解,,還增強了對學分制收費改革的理解和支持。在推進東湖南路武漢大學段環(huán)境改造工程中,,學校根據輿情走向,,通過網絡新媒體,在不同節(jié)點發(fā)布《武漢與武大:打造湖山共美的時代夢想》和《山水武大:1個H5告訴你武大何以“大美”》等作品,,以圖,、文、聲并茂的形式闡釋環(huán)境整治的必要性,、合法性,,引導讀者站在城市與學校合作發(fā)展大局的角度正確看待這一決策,對引導和舒緩輿情起到了有效作用,。
三,、探索媒體融合機制,,讓“微宣傳”根基深厚、陣地堅實
高校微宣傳發(fā)展背后依靠的是機制建設,,武漢大學抓住“融合發(fā)展”這個關鍵詞,,探索提出平臺聚合、人員互通的理念,,強化新聞中心統(tǒng)籌和協(xié)調作用,,進行總體策劃;統(tǒng)籌建設校報,、新聞網,、廣播臺、電視臺等傳統(tǒng)媒體,,積極發(fā)展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實現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fā)展,,從而讓“微宣傳”根基深厚,、陣地堅實。
1.“中央廚房”式的生產機制,。新聞“廚房”式生產機制,,即“一次團隊采訪,分類編輯生成,,多渠道交互推送”,。由宣傳部新聞中心統(tǒng)一調度派出集合文字、攝影,、攝像功能的記者團隊,,一次性集中采訪,采訪回來的文字手稿和影像資料在線分享,,各媒體按照自身特點量身裁剪形成多種新聞產品,。在發(fā)布機制上,形成多渠道交互推送機制,,如新聞網設置一鍵分享到微博,、微信功能;通過校園戶外屏幕進行微博互動,、微信上墻互動,有效提高了新聞生產效率,,提升了新聞的傳播覆蓋面和影響力,。
2.專兼結合的隊伍機制。新媒體工作涉及面廣泛(文字,、攝影,、攝像,、播音、編導),、時效性強,,工作強度高,為加快新媒體的建設發(fā)展,,武大成立了網絡信息管理與新媒體建設辦公室,,設立專職崗位(科長1人、副科長1人,,編輯1人),,從事新媒體建設和維護工作。同時,,組建了一支來自全校各個院系的新媒體中心學生社團,,團隊成員80余名。不同院系,、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專業(yè)優(yōu)勢和特長,,為新媒體提供了支撐文字報道、攝影攝像,、動畫制作,、計算機編程、數據挖掘等方方面面工作的可用之才,,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為武大新媒體的發(fā)展貢獻了豐富的“養(yǎng)分”。
3.聯盟協(xié)同的發(fā)展機制,。武漢大學黨委宣傳部牽頭成立武漢大學新媒體聯盟,,建設統(tǒng)一的推廣、互動與管理平臺,。建立統(tǒng)一的賬號管理機制,,對學校認證的各個微信公眾號備案登記,落實責任人,,確保有人管,、管得住,;建立統(tǒng)一的業(yè)務培訓機制,,每年不定期組織業(yè)務培訓,制定業(yè)務標準,,強化業(yè)務紀律,,發(fā)布各個公眾號評估報告,對全校成績優(yōu)秀的新媒體平臺予以表彰,;建立內容發(fā)布和輿情應對聯動機制,,對于學校的重要宣傳文化活動,,新媒體聯盟成員媒體需按要求積極參與,發(fā)現有損學校聲譽等不良信息或重大輿情發(fā)生后,,聯盟成員有責任和義務第一時間上報情況,,經過學校分析研判后,按照分工進行輿情應對工作,。
編輯: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