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風華】:余老師講黨史故事 | 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黨支部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1921年7月以中共一大的召開為標志在上海誕生,,后又在工人階級較為集中的北京,、武漢、長沙,、廣州,、濟南等大城市先后成立黨組織。但是,,中共最早在農村建立的黨組織在何處呢,?我在講中國共產黨黨史課時,同學們常常問到這個問題,。
上世紀八十年代,,關于黨在農村建立的最早的黨組織,一般的說法,,是1925年初毛福軒與毛澤東先后回到韶山從事農民運動,,同年6月,,在毛澤東主持下,韶山黨支部成立,,毛福軒任支部書記,。
韶山黨支部書記毛福軒烈士
但是,我在考查廣饒藏本《共產黨宣言》的傳奇經歷時,,得知廣饒縣劉集村在1925年春節(jié)后,,由在外地從事黨的活動的劉子久回故鄉(xiāng)發(fā)展劉良才當黨員,并建立了劉集黨支部,,劉良才為支部書記,。該支部成立時間要早于韶山黨支部近半年,且僅在山東就有四個同期的農村黨支部,。
劉集黨支部書記劉良才烈士
那么,,劉集黨支部是否是中共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了呢?
我在編著《石油大學校史》時,,又有了新發(fā)現(xiàn),。原來,我們北京石油學院第一任黨委書記,、院長閻子元,,他的故鄉(xiāng)河北省安平縣臺城村,早在1923年8月就有了黨支部,,支部書記是弓仲韜,。
臺城村黨支部書記弓仲韜
弓仲韜是一名思想進步的知識分子,1916年考入北京法政大學,,1919年在北京參加了“五四”運動,,后與李大釗結識并在李大釗的啟發(fā)教育下,開始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1923年4月由李大釗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隨后受李大釗派遣回原籍安平縣傳播馬克思主義,建立和發(fā)展黨組織,。1923年8月,,弓仲韜介紹思想進步、積極肯干的農民弓鳳州,、弓成山加入黨組織,。經上級黨組織批準,建立了河北省安平縣臺城村特別支部(簡稱“臺城特支”),,弓仲韜任支部書記,,受李大釗主持的中共北京區(qū)委直接領導。隨著黨員數(shù)量的增加,經上級黨組織批準,,又先后建立了多個黨支部,。李大釗指示可建立安平縣委。1924年8月15日,,臺城村,、思敬村和北關高小三個黨支部選派了弓仲韜、弓鳳州等9名代表,,在思敬村召集召開安平縣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建立中共河北省第一個縣級黨組織——中共安平縣委。
所以,,1923年8月由李大釗指導成立的中共安平縣臺城村特別支部,,才是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黨支部。
北京石油學院院長閻子元
比弓仲韜小二十三歲的閻子元,,自幼生長在安平縣共產主義運動的氛圍中,,在軍閥張作霖殺害了李大釗,蔣介石“四一二”血腥屠殺共產黨人的白色恐怖中,,于1928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擔任縣委書記,由一名小學教師成長為革命者,。
如今,,安平縣興建了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河北省第一個縣委"兩個第一"紀念館,,并先后兩次對館內展覽進行改陳,,使之成為回顧黨的歷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重要場所,。
擴展閱讀
弓仲韜的故事
1925年,為了掩護黨的機關,,弓仲韜在自己家前院西廂房開辦了一所“列寧小學”,,對外稱“臺城私立女子小學”,讓保定地方委員會特派員張鶴亭以教員身份為掩護,,開展黨的工作,。學校建立后,辦學經費,、學生及數(shù)名經常往來的地下工作者的食宿,、縣委辦公經費都來自于他變賣土地等得到的上千元錢。為培養(yǎng)革命后備力量,,他經常到“列寧小學”講授革命道理,、教唱革命歌曲等,使學生經過幾個月的學習,,思想覺悟普遍提高,,其中6人發(fā)展為共青團員,。
為解決貧困黨員的生活問題,弓仲韜又籌措資金在家中開辦了毛巾廠,,此工廠也成為了許多革命者經常以聯(lián)系買賣為名從四面八方匯集到弓仲韜家中研究黨的工作的場所,,一切費用均由弓仲韜負擔。到1934年時,,他的家產就所剩無幾了,。安平、饒陽一帶的黨團工作卻在他的物質支持下不斷發(fā)展,,并且在安平縣的影響下,,衡水其他各縣相繼建立起了黨組織。各級黨組織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發(fā)揮了戰(zhàn)斗堡壘作用,,使衡水這片土地成為堅強的革命根據地,。一些在京、津,、保的黨團員也回到家鄉(xiāng)積極開展革命宣傳,,發(fā)展黨團員。弓仲韜的大女兒弓浦在父親的影響下于1925年入黨,,先后任臺城女支委書記,、中心縣委婦女委員,1928年她在北京參加“三一八”游行時身負重傷,,為革命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弓仲韜一生都對黨忠心耿耿,為黨的事業(yè)勇于獻身,,把自己的畢生精力和大部分家產都貢獻給了革命事業(yè),。他常說,作為共產黨人,,就要舍得出家財,,豁得出性命。他變賣田地解決辦學和辦公經費,,又變賣家產開辦工廠解決貧困黨員的生活困難,。在他的影響下,全家都走上了革命道路,,有的甚至為革命獻身,。
七七事變后,弓仲韜與黨失去聯(lián)系,,便帶上臥病的妻子,,毅然離開家鄉(xiāng)到西北去找黨組織。這期間妻子病逝,他流落到一家工廠當伙夫,,仍堅持在工人中宣傳革命道理,,鼓動抗日,為此竟被工廠資本家于1942年害瞎雙眼,,踢出廠門,。1943年,雙目失明的弓仲韜歷盡千辛萬苦返回家鄉(xiāng),,并終于和安平縣委聯(lián)系上,,受到黨組織的關懷和照顧。1951年由女兒弓乃如接到哈爾濱安度晚年,。生活雖然不錯,,但他卻常常傷感,有時甚至痛哭流涕,。他說:“我不能為黨工作了,,我沒有完成黨交給的任務?!?964年3月,,他病逝于哈爾濱。臨終前他再三囑咐:“一定把我節(jié)余下的一千元錢交給黨,,作為我最后的一次黨費……”
?。ㄕ?007年第4期《檔案天地》,原標題為《中共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的創(chuàng)建人》)
余世誠,,1937年出生于河南省禹州市,,1961年畢業(yè)于北京石油學院機械系,1964年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研究生畢業(yè),。曾任我校人文社科部主任,,教授。先后講授《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等多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主編了《石油大學校史》,、《中國石油高教史》。獲“有突出貢獻教育專家”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發(fā)表論文百余篇,出版《鄧小平與毛澤東》,、《史園拾穗》等著作十余部,。
(編輯 魏志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