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石大的創(chuàng)校院士
北京石油學院煉制系第一位系主任
他受命擔任“順丁橡膠會戰(zhàn)”副指揮
經過數月艱苦奮戰(zhàn)
攻克了“爭氣膠”的生產技術難關
他就是武遲
一句“科學報國”道盡了他的一生
少年意氣圖救國
1914年12月16日,,武遲出生于北京小椿樹胡同一個書香門第家庭,故小名“小椿”,。受父親和伯父的影響,,少年時他便能詠詩作詞。1932年,,武遲考入清華大學化學系,。他勤奮讀書,,是理學院獲得獎學金的優(yōu)等生。大學期間他滿懷愛國熱情,,積極參加抗日救亡“一二?九”運動被拘,,經學校多方交涉才保釋出獄。在工業(yè)救國和科學救國思想的指引下,,他毅然遠渡重洋赴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化工專業(yè)碩士學位,,以期學有所成,為振興中華作出貢獻,。
青年時期的武遲
武遲和夫人王君鈺合影
1939年武遲碩士畢業(yè),,為學習更多的生產實踐知識,他參加了化工實踐學校,,而后在紐約世界貿易公司和福斯特惠勒公司擔任工程師,。期間,他受到我國著名化學家侯德榜的賞識,,留在身邊工作,,還加入了工程師學會。在該地,,他與錢學森等一起編輯會刊,。武遲積極提升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這為他日后回國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學成歸國心如磐
新中國成立的消息極大地振奮了武遲報國的激情。1950年,,他將自己工作多年積累的實踐經驗和大量文獻資料進行了整理,,與施銓元合作編寫了數十萬字的教材《基礎化學工業(yè)技術》,為回國任教做了充分準備,。同年,,他放棄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和高薪的職務,回國任清華大學化工系教授,,開始石油煉制方面的科學研究和教學,,參與創(chuàng)建石油工程系,并于1952年代理新成立的石油工程系主任一職,。
武遲夫婦與友人合影
1953年,,武遲與摯友、清華大學同學曹本熹一起,,參與以清華大學石油工程系為基礎籌建北京石油學院,,并先后擔任學院教授、石油煉制系主任和副教務長,,參與創(chuàng)建了石油煉制專業(yè),,建立了燃料研究室,組織開展了天然石油和頁巖油加工的研究。他在教學中倡導理論聯(lián)系實際,,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開設煉油工藝新課程和專業(yè)實驗室,,開展催化裂化催化劑和工藝研究,為石油煉制工業(yè)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了大批技術骨干和科技人才,,為煉油工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武遲教授、袁乃駒先生與部分1956屆煉制系畢業(yè)生合影
武遲為學生們上課
科技強國信念堅
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合成橡膠的品種和產量都很少,。為加快這一戰(zhàn)略物資的開發(fā),1965年國家科委在錦州石油六廠進行順丁橡膠生產試驗攻關會戰(zhàn),。這次會戰(zhàn)是在我國首次自行研究,、設計和建造的半工業(yè)裝置上開工,時任石油工業(yè)部生產技術司總工程師的武遲受命全面負責現(xiàn)場的技術領導工作,。
20世紀70年代,,順丁橡膠裝置小聚合回收塔
他以高度的責任心和學術造詣,組織石油部專家和北京石油學院的教師,、學生等來自四面八方的科技人員日夜奮戰(zhàn),,齊心攻克了全套生產技術和設備難關。從每個工序的試車方案到投料試驗,,他始終堅持在第一線,、現(xiàn)場指揮。一次,,他晚上騎自行車去工廠,,路上與人相撞,摔倒昏迷,,經醫(yī)院搶救才蘇醒過來,,但稍事休息幾天,他又帶病堅持上班,。
56年前,,1966年9月,合成順丁橡膠實現(xiàn)工業(yè)化生產,,填補了我國工業(yè)的空白,,成為我國石油工業(yè)走自己道路的成功范例,被大家自豪地稱為“爭氣膠”,。1986年5月,,順丁橡膠工業(yè)化科技成果獲得國家首屆科技進步獎特等獎,我國自行研制開發(fā)的生產技術居國際先進水平,。
武遲在家中工作
武遲是石化戰(zhàn)線具有淵博理論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他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我國石油化工事業(yè),,也為北京石油學院培養(yǎng)了大批技術骨干和科技人才?!拔臆|雖衰志未衰,,愿繼前賢迎盛時?!蓖砟晁夭±p身,,靠吸氧維持生命,但躺在醫(yī)院病床上,,他仍逐字逐句地修改研究生論文,。在他病危搶救、已不能說話,、而頭腦仍清醒時,,還用顫抖的手寫字詢問國產重整催化劑的開工情況,并提出新催化劑制備時要注意的問題,,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人民的事業(yè)奮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實習編輯 楊文琰)